慧根夙具才德備

 

梁華春老前人,民國十七年誕生於天津西門里,祖父經營糧莊雜貨,父親棟臣公,紹承祖業,經商皮革廠。母親張氏深富愛心,持家有方,家境優裕。庭教嚴導,慧根夙具,道緣早熟,十三歲即得大道,勇猛精進,緊隨潘道長學道,又蒙張道長文運慈悲成全,練習三才,天天上壇抄字,深得張道長、韓道長之教導,經陳耀菊老前人成全清口。梁老前人精通詩詞歌賦,又寫得一手好文章、好字體,乃道中之才女也,深得師母大人激賞。

 
 
 
 
 

善德濟眾結善緣

 

民國卅七年師母有命選拔來台開荒之人才,梁老前人承胡道長推薦,是年八月奉師母慈諭,隨陳耀菊老前人、陳鴻珍前人、趙慧湘前人、祁裕修前人等五人同搭最後一班美信輪來台。初到台灣暫居台北螢橋,人生地不熟,語言不通,道務發展受限,不惜以千金之身,替人紡紗、擺地攤維持生計,翌年兩岸異幟,與家鄉斷了音訊,生活更雪上加霜。民國四十年因應道務需要,遷居台中,得韓道長之助,搭建竹屋,做起磨豆漿、炸油條的早點生意,兩老半夜即起上工,做到手痛抹萬金油,站到腳痛擦生薑,梁老前人不畏環境磨難,為了辦道,省吃儉用,免費招待南來北往的道親,廣結無數善緣。

 
 
 

以凡養聖創道場

 

民國五十年由台中遷回台北長安西路,為拓展道務賣掉台中竹屋,再遷居置產於台北永和。五十八年陳培聰點傳師發心捐獻桃園農地,隔年動工興建,建設初期人力財力拮据,梁老前人發起做生意行功建佛堂,帶著同修後學做起豆花批發、賣青草茶、賣布等生意,日夜不眠不休,風雨無阻,又於大台北永和、松山、高雄林園、旗津、桃園八德等地相繼開設福利中心,將所有收入做為建設佛堂之基金。梁老前人以身作則,投入挑土搬磚的工作,並利用空檔頭戴斗笠騎腳踏車到市場撿拾菜販丟棄的菜葉,親做包子給建堂工人當點心,感動同修後學一一發心投入,終在民國六十四年落成,命名為「育德講堂」。

 
 
 
 

盡己之力報恩行

 

民國六十四年師母大人成道,梁老前人恭撰啟靈文,由張道長唸之。張道長成道,啟靈文亦由 梁老恭撰。韓道長成道,梁老從新加坡趕回報恩,三峽靈隱寺李鈺銘前人的告別式,梁老都全力參辦。一貫道大道場,不分組別,只要有大考驗,梁老亦是全身投入化解,見道成道之精神,有口皆碑。每逢中秋節親做親送月餅,贈米、棉被及衣服等物品給育幼院、養老院、療養院、教養院及盲人院等社會公益機構,數十年如一日,一生為弱勢團體,付出長期愛心支持與照顧。

 
 
 
 

遵前恆誠道脈延

 

民國六十七年陳耀菊老前人因操勞過度,臥病在榻十二年,梁老前人對陳老的生活起居莫不貼心關照,至情至性,真誠感人。在梁老前人的帶動下,道務發展遍及全台各地,海外更廣及新馬、泰國、印尼、美國、日本、菲律賓等地,民國七十六年梁老前人積勞成疾而住院,得遇王玉前人悉心照顧,王前人與梁老同於幼年求道、清修,早年領命到北部開荒辦道,遂陪同梁老幫辦道務,為梁老晚年知心道伴。民國八十五年底將浩然組國內外道務、慈善工作及與一貫道總會、各組線之聯繫委請王玉前人負責並傳承延續。

 
 
 

修道德範證仙君

 

梁老為鼓勵後學,將其座右銘:「上山會砍柴,下地要插秧,入了廚房做羹湯,拿起剪刀做衣裳,拿起筆來做文章。以及有命不敢違,無命不敢自專。」勉勵眾後學「凡我後學,謹記效法,道場做到承上啟下,追隨師尊師母金線,修行到底。」民國九十二年功圓果滿,了道歸真,蒙 老母封為「毓誠仙君」,五十餘年開荒辦道,尊師重道,一生慈悲喜捨,德範千古長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