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親之志盡孝道

 

袁翥鶚前人於民國十年出生在江蘇省崇明縣新河鎮,祖上務農為生,外祖父是清朝秀才,家中有五個兄弟姐妹。十四歲那年,父親覺得種田太辛苦,為袁前人未來的出路考量,便託人送他至上海學習印刷排版。十七歲時收到母親捎來父親病重的訊息,匆忙趕回崇明家中,父親卻已病故,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,讓前人傷痛不已。守孝期滿後,遵照父母早先做好的安排成親。

 
 

開發闡道立宏愿

 

廿五歲回鄉過年,經由堂兄數度邀約,大年初五帶著妻兒一起前往崇整壇求道,堂兄為了成全他,向當時為點傳師的張培成老前人請准,讓袁前人以旁聽的身分參加仙佛班。親睹仙佛顯化的不可思議,了解捨身辦道的殊勝,立刻清口茹素、誠心修辦。民國卅五年發大愿追隨張培成老前人跨海來臺開荒辦道,遵照規定背熟四書及繳交十袋的白米作為開荒經費。同年底,辭別家人,在張老前人安排下,隨黃點傳師及顧前賢從上海搭乘海黔輪來到臺灣。

 
 
 
 
 

來台開荒傳福音

 

來臺後,在基隆吳信學點傳師家暫住,過年之後再轉赴臺北,於南昌街、南海路口租屋設立母堂,並蒙活佛師尊賜名為「天豐」。民國卅六年三月,張老前人率領廿四位辦事員也來到了臺灣,為了將大道福音廣佈,派袁前人前往瑞芳逢甲路租屋設立「天和壇」傳道。言語不通、生活方式迥異下過得十分艱困,仍不改其志,以各種善巧方便的方式渡化有緣。除了瑞芳以外,足跡遍及雙溪、坪林、金包里、基隆等地,為道務打下了基礎。

 
 
 
 

以凡養聖道務開

 

民國卅八年瑞芳的道務逐漸穩定,奉張老前人指示遷往基隆,定居高砂市場,以賣麵條、餛飩皮營生養道。製麵機器是張老前人提供,遂將賣麵條所得皆繳作公款,自己則常撿市場攤商賣剩或丟棄的菜葉回家煮食。為了開拓財源助道,引進家鄉的雪裡蕻,託人種植再收購,自行醃製販售。清晨做生意,下午則關懷成全道親,晚上踩踏大甕裡的雪裡蕻,視道務需求四處奔波。

 
 
 
 
 

謙恭勤學大道宏

 

好學的袁前人常常用閩南語謙稱自己「頇顢」什麼都不會,但為了引領渡眾,認真研讀體悟聖人經典,並將《心經》《道德經》《學庸》等經典集結出版,讓後學們能明悟啟修,潛心研究。五十多歲時,張老前人囑付將來海外開荒要會英語,袁前人二話不說便開始學習英文,這一學就是十年的光陰。袁前人是繼志述事的使命傳承者,亦是張老前人開荒以來最重要的左右手。民國八十年職場退休,擔任忠恕道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,常到國內各處道場賜導、關懷,足跡遍布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、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等地,在一貫道世界總會、各國總會會務活動中也都能看到袁前人的身影。

 
 
 
 
 

任重道遠功果圓

 

民國九十年十月張老前人將道務的重責大任交付袁前人,張老前人成道後,袁前人繼任為基礎忠恕道場的領導前人,並獲得各道場共同推舉,接任一貫道世界總會的理事長。為了讓道務永續發展,推行道務助理制度,隔年主持壬辰年真修大懺悔班,計國內十梯次、國外四梯次。民國一○五年二月十二日袁前人功圓果滿,成道歸空,享壽九十六歲,一生以身示道,老實修行,來臺開荒七十年,渡化成全道親。綜觀袁前人一生,抱道自牧,素位而行,其謙沖儉樸之德、精進好學之行、尊師重道之範、輔贊道務之功,令全體道親敬仰懷念。